走进不科学_第51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512节 (第2/2页)

   ??历史上最早的数据存储介质叫做打孔卡,又称穿孔卡。

    ??它是一块能存储数据的纸板,用是否在预定位置打孔来记录数字、字母、特殊符号等字符。

    ??打卡孔最早出现于1725年,由高卢人布乔发明。

    ??一开始它被用在了贮存纺织机工作过程控制的信息上,接着就歪楼了:

    ??这玩意儿曾经一度被作为统计奴隶人数的存储设备,大概要到1900年前后才会回到正轨——这里不建议嘲笑,因为统计对象除了黑奴外还包括了华人劳工。

    ??到了1928年,ibm推出了一款规格为190x84mm的打卡孔,用长方形孔提高存储密度。

    ??这张打卡孔可以存储80列x12行数据,相当于120字节。

    ??打卡孔之后则是指令带,这东西有些类似高中实验室里的打点计时器,算是机械化存储技术时代的标志。

    ??而打卡孔和之后,便步入了近代计算机真正的存储发展阶段。

    ??首先出现的存储设备有个还挺好听的名字,叫做磁鼓。

    ??最早的磁鼓看上去跟按摩棒差不多,运作的时候会嗡嗡直响,有些时候还会喷水——它的转动速度很快,往往需要加水充作水冷。

    ??而磁鼓之后。

    ??登场的便是水银延迟线存储器了。

    ??水银延迟线存储器的原理和小麦说的差不多,核心就是一个:

    ??声波和电信号的传播时间差。

    ??当然了。

    ??这里说的是电信号,而非电子。

    ??电子在金属导线中的运动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,有些情况甚至可能一秒钟才移动给几厘米。

    ??电信号的速度其实就是场的速度,具体要看材料的介电常数

    ??一般来说,铜线的电信号差不多就是一秒二十三万公里左右。

    ??声波和电信号的传递时间差巨大,这就让水银延迟存储技术的出现有了理论基础:

    ??它的一端是电声转换装置,把电信号转换为声波在水银中传播。

    ??由于传播速度比较慢,所以声波信号传播到另一端差不多要一到数秒的时间。

    ??另一端则是声-电转换装置,将收到的声波信号再次装换为电信号,再再将处理过的信号再次输入到电-声转换一端。

    ??这样形成闭环,就可以把信号存储在水银管中了。

    ??在原本历史中。

    ??人类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-1使用的便是这个技术,时间差大约是960ms左右。

    ??这个思路无疑要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,不过要比徐云想想的极端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的——小麦毕竟只是个挂壁,还没拿到gm的版本开发权。

    ??至于水银延迟存储技术再往后嘛……

    ??便是威廉管、磁芯以及如今的磁盘了。

    ??至于再未来的趋势,则是徐云此前得到过的dna存储技术。

    ??视线再回归现实。

    ??小麦的这个想法很快引起了众人注意,包括阿达和黎曼在内,诸多大老们再次聚集到了桌边。

    ??巴贝奇是现场手工能力最强的一人,因此在激动的同时,也很快想到了实操环节的问题:

    ??“麦克斯韦同学,你的想法虽然很好,不过我们要如何保证时间差尽可能延长呢?”

    ??“如果只是一根几厘米十几厘米的试管,那么声波和电信号可以说几乎不存在时间差——至少不存在足够存储数据的时间差。”

    ??阿达亦是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??十几厘米的试管,声波基本上嗖一下的就会秒到,固然和电信号之间依旧存在时间差,但显然无法被利用。

    ??不过小麦显然对此早有腹稿,只见他很是自信的朝巴贝奇一笑:

    ??“巴贝奇先生,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曾经想过。”

    ??“首先呢,我们可以扩大萧炎管的长度,它的材质只是透明玻璃,大量生产的情况下,十厘米和一米的成本差别其实不算很大。”

    ??“另外便是,我们可以加上一些其他的小设备,比如……”

    ??“罗峰先生在检验电磁波时,发明的那个检波器。”

    ??巴贝奇眨了眨眼,不明所以的问道:

    ??“检波器?”

    ??小麦点点头,从抽屉里取出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小东西——此物赫然便是徐云此前发明的铁屑检波器。

    ??聪明的同学应该都记得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