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92节 (第1/2页)
??在他们围聚的中心处,便是准备好的一些设备。
??徐云要求的这套设备其实非常简单,一共有四个模块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区域:
??首先便是徐云所在的操作台。
??这里有一张桌子,一支固定在桌上的手电筒,一个镀了银的透镜,一架望远镜。
??第二个区域在他正左侧……也就是九点钟方向二十米左右。
??那里立着一块成像板。
??第三个区域是左前方十点半钟方向。
??那儿放着一块不停旋转的旋转镜,与成像板的连线正好与操作台和成像板的连线垂直。
??旋转镜、成像板、操作台,正好形成一个“l”型。
??至于最后一个模块则在五公里外,那里放着一块凹面镜,由三一学院的几位助教看守。
??凹面镜和旋转镜之间的连线与旋转镜和成像板连线垂直,也就是在‘l’左边那一丨的顶部横拉一条垂直的线。
??看到这里。
??想必有部分聪明的同学已经猜到到了。
??没错。
??徐云这次准备使用的,正是傅科发明的旋转镜测光法!
??上头提及过。
??小牛和惠更斯计算出来的光速数值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作权威。
??这种情况直持续到了1849年。
??当时一个叫做阿曼德·斐索的科学家受阿拉果启发,想出了一个精密的实验,从而打破了这个‘权威’:
??他设计了一个齿轮,将它放在了光源和镜子之间。
??当齿轮不动的时候,从光源发出的光从齿轮的缝隙中穿过。
??在经过镜子反射之后,又会穿过同一个缝隙被观测者观察到。
??当齿轮开始转动并达到一定的转速之后,光线在返回时,原先的齿缝刚好转过。
??光线就会打在齿轮上而无法被观测。
??如果继续将齿轮的转速加快,此时光线就会穿过下一个齿缝再次反射回来。
??整个过程不需要考虑人的视觉反应速度,只需要知道齿轮的齿数、转速以及观测者与镜子之间的距离,就可以计算出光速。
??不过受工艺影响,这个方法还是有点问题。
??毕竟是在用齿轮遮挡光嘛,导致最终测出来的光速大概有5%左右的误差。
??所以后来的傅科——也就是搞出傅科摆的那位大佬,他想了想,就把齿轮改成了旋转镜。
??同时在流程上又进行了部分优化,将精度锁定到了28.9万公里。
??等到了迈克尔逊时期,他便又换成了八面镜,使得精度再一次得到了提高。
??徐云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曾经发现。
??副本中由于世界线变动的缘故,给阿曼德·斐索启发的阿拉果并未提出测光的思路,他在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波动说的怀抱。
??自然而然的。
??阿曼德·斐索也就没有在一年前完成自己的齿轮测光实验。
??齿轮测光都尚且没有,就更别说傅科了:
??傅科比斐索大概晚一年半完成了旋转镜测光,傅科的灵感正是源自斐索的论文。
??所以在图书馆的时候,徐云就已经做好了预案,准备将光速测量作为一个切入点。
??只是没想到,这个机会会来的如此之快。
??当然了。
??或许有同学会问:
??不对啊。
??迈克尔逊的精度不是更高吗,为什么不用八面镜呢?
??原因很简单,说到底就两个字:
??场地。
??你别看斐索测光的步骤好像很简单,示意图上的距离似乎很短。
??实际上由于光速实在太快,齿轮根本挡不住光线,斐索的实验一开始是失败的。
??他只能不断延长实验距离和齿数,以及提高齿轮的转速,希望能挡住反射回来的光线。
??后世网上能找到斐索测光的图示,看起来距离好像很短,但实操中的光路达到了8633米。
??至于八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