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59节 (第1/2页)
??徐云深吸一口气,郑重的看向试卷。 ??只见试卷的开头赫然是一道数学题: ??1+1=? ??徐云:“????” ??接着他继续看了下去。 ??第二题。 ??1+3=? ??第三题。 ??2x4=? ??而在徐云对面。 ??双手负在身后、一脸凝重的威廉·惠威尔,嘴角微微翘起了那么一丢丢: ??我说的可是剑桥入学试题,剑桥的附属初中也同样是剑桥啊…… ??第235章 又一位历史大佬 ??说起1+1等于几这个问题。 ??很多人在想到答案2的同时。 ??脑海中可能还会冒出一个词儿: ??哥德巴赫猜想。 ??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1+1=2和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东西。 ??但实际上呢…… ??这个说法同样是一个传播度很广很广的误解。 ??1+1=2是一个公理,不需要证明。 ??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为了证明1+1等于一个数字2这么简单。 ??哥德巴赫猜想的真实意义是: ??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(用2表示)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(用1表示)的和。 ??比如12=7+5。 ??当时说陈景润证明了1+2,是指他证明了一个足够大的偶数,可以表示成或者两个质数的和。 ??或者一个质数(用1表示)加上两个质数的积(用2表示)。 ??比如100=23+7x11。 ??徐云上辈子认识一个数学系专业的朋友,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和徐云吐槽过这事儿。 ??每次在听到哥德巴赫猜想是为了单纯证明1+1=2的时候,他都有些血压飙升。 ??他经常忍不住会去给别人解释一大通1+1=2是定理的真相,很多时候对方还听不懂,着实令人头大——上面的那个头。 ??最早提到的1+1=2的文献是关于陈景润的纪实文学《哥德巴赫猜想》,大约是刚刚改x开放时出版的。 ??这部作品在纪实文学界很有名气,闻名程度不亚于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。 ??当时陈景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想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通俗一点,所以采用了一个类比的手法。 ??结果没想到。 ??那位记者对于数学不了解,只听进去了一个1+1=2。 ??从而出现了这个可能是建国以来传播度最广的一次误解。 ??当然了。 ??这种误解和那些公知洗脑不太一样,属于行业的壁垒问题,倒没多少恶意。 ??视线再回归原处。 ??因此在看到威廉·惠威尔给出的这张试卷后,徐云压根就没考虑这是要让他去证明哥猜。 ??而是立刻写下了数字2。 ??十五分钟后。 ??徐云上交了试卷。 ??又过了几分钟。 ??威廉·惠威尔龙飞凤舞的在试卷上写下了一个数字: ??100。 ??见此情形。 ??徐云的表情毫无波动,甚至有些想掀桌子(╯`□′)╯~╧╧。 ??开玩笑。 ??整道试卷最难的一题就是44x12等于多少,这份试卷让鲜为人同学来做都能满分好伐? ??只能说威廉·惠威尔这种搞哲学的人心太脏了。